時光機10秒鐘影片測試,奇怪動態反而沒有靜態畫面好看。
之前在這裡提到的時光機跟隧道的製作過程,這裡提到了分層渲染的方法,在實驗種種效果的過程中,發現了顯卡真的扮演著很吃重的角色,啾竟,顯卡是有多重要,查不到就自己來試看看。
快速結論:
在After Effects + Element 3D v2的環境中
1.影響效能最顯著最容易觀察的的,是顯示卡的Shader數目(左紅框)x工作頻率(右紅框)
2.專業繪圖卡並沒有在這場比賽佔到便宜,他的戰場應該是在重量級3D環境
註解:GPUZ的左紅框還是沿用早期的名稱為Unified Shaders,好像也曾經稱為Stream Processors,後來又改成CUDA cores
平台環境
X79 + i7-4930K + 8GBx8,系統與應用程式皆裝在SSD上
利用同一個平台,同一支影片來測試算圖時間,每次算圖前皆清除快取,拔掉網路,重新開機以降低干擾,影片也故意加了很多特效(雖然看不出來XD),純粹是為了拖長算圖時間以減少計算上的誤差,比方因為截圖而造成3秒鐘的延遲,在總時間3小時的影響,比在總時間3分鐘的影響小。
每一張卡的VRAM容量頻寬等規格不盡相同有點傷腦筋,不過也因為影片本身沒有加太多材質,算圖過程中VRAM容量沒有佔滿,所以先當它影響有限,擺一邊去(還真不知道怎麼計算...)
顯卡的CUDA cores數目不同,工作時脈也不同,想了一想,把這兩者相乘,產生一個數據估且稱之為GPU馬力輸出,然後Render總時間換算成秒數,倒數就相當是Render速度,下圖橘色框框。
同時,把GTX 780當作是1,往右邊都是同世代GK 110,左邊是比心酸的家裡的GK104
數據解讀:
撇開顯卡品牌與官網規格,從GPUZ的截圖數據觀察,在這一場比賽中,Quadro K5200跟GTX TITAN,由於工作時脈受限制,所以整體馬力輸出略遜於GTX 780,造成Render速度上也打了接近的折扣。
最右邊GTX 780 Ti,整體輸出馬力高,所以Render速度也相對提高。
GPUZ的感應器預設是每秒鐘偵測一次,我發現GPU loading都有固定頻率的滿載跟休息,推測是一個周期為一個frame。
延伸觀察,下圖是拿GTX 660 Ti跟GTX 780 Ti做比較,右方藍色框框試著抓某一條對齊的線,就會發現同樣區段的時間內,660 Ti只能算3張圖,780 Ti可以算8張半
延伸觀察,下圖是拿GTX 660 Ti跟GTX 780 Ti做比較,右方藍色框框試著抓某一條對齊的線,就會發現同樣區段的時間內,660 Ti只能算3張圖,780 Ti可以算8張半
這次目的其實是自己的升級參考,以我的工作需求,花8萬塊買的繪圖卡,還沒有1萬出頭的遊戲卡幫助大,繪圖卡有繪圖卡的專業,在Element 3D並沒辦法很直觀地發揮出來。
感謝西楓大跟Roach大相借寶貴顯卡做PK
以上。
以下為各顯卡的Loading截圖與完成時間截圖,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挖出更多的資訊。
Loading - GTX 660 Ti
Loading - GTX 780
Loading GTX 780 Ti
Loading - GTX TITAN
Loading - Quadro K5200
Render Time - GTX 660 Ti
Render Time - GTX 780
Render Time - GTX 780 Ti
Render Time - GTX TITAN
Render Time - Quadro K5200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